永辉“胖改”巨亏迷局:8倍亏损背后,于东来50万“私教课”到底该不该买单?

当一家头部连锁超市对标“零售神话”进行改革,却迎来门店关停、亏损飙升的结局,这场看似“抄作业”的转型,到底是行业共性困境的折射,还是战略决策的失当?

永辉超市为期一年多的“胖改”(对标胖东来模式改革)已推进过半,第三季度亏损同比扩大8倍、单季关店超100家的成绩单,不仅让自身陷入“阵痛”争议,更让于东来推出的50万3小时“私教课”陷入“值不值”的舆论漩涡。这场零售业的“模仿秀”背后,藏着中国连锁超市转型的深层逻辑与现实困境。

数据刺眼:永辉“胖改”的阵痛远超预期

2024年开启的“胖改”,曾被永辉视为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举措。然而一年多过去,改革带来的并非新生,而是更严峻的经营压力。

财报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,永辉超市年内已关闭门店300余家,其中仅第三季度就关停超100家;前三季度累计亏损达7亿元,第三季度单季亏损更是同比扩大8倍,亏损幅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

面对持续恶化的业绩,永辉官方将亏损归因于“行业结构性问题”:一方面,零售业竞争白热化,线下超市面临电商、社区团购等多元渠道的挤压;另一方面,消费者购物习惯迁移,“网购半小时达”的即时零售模式,大幅削弱了线下超市的便利性优势。

这一解释看似贴合行业现状,但无法回避一个核心疑问:为何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,被模仿对象胖东来却能交出“十一假期营收几亿”的亮眼成绩单,形成“永辉巨亏、胖东来大赚”的鲜明反差?

从改革举措来看,永辉主要复制了胖东来“服务至上、品质优先”的核心逻辑,包括提升商品品质、优化服务体验、调整供应商体系、加强员工培训等。但这些举措在落地过程中,却陷入了“成本高企、溢价难被接受”的尴尬。

商品品质提升直接推高了进货成本,为维持利润不得不提高售价,但永辉的品牌信任度和用户粘性,远不及在当地深耕多年的胖东来——胖东来的溢价能被消费者接受,源于其长期积累的品牌口碑和用户信任,而永辉在基本盘不稳的情况下盲目提价,自然遭遇市场冷遇。

模式迷思:胖东来的成功为何难以复制?

在零售业,胖东来一直是“现象级”存在。这家尚未走出郑州的区域零售品牌,凭借高薪善待员工、极致服务体验、严格品控管理,不仅收获了超高用户忠诚度,更成为众多同行学习的标杆。

但永辉的“胖改”失败,恰恰暴露了一个核心问题:胖东来的成功并非简单的“服务+品质”模式叠加,而是多重因素共振形成的独特生态,难以直接复制。

首先,员工激励体系的底层差异。胖东来的极致服务,根源在于其对员工的“超额投入”——高薪、长假、完善的福利保障,让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,进而将积极性转化为对顾客的贴心服务。这种模式的核心是“以人为本”的企业文化,而非单纯的服务流程复刻。而永辉作为规模化连锁企业,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高薪福利体系,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,短期内难以实现;即便局部试点,也难以形成胖东来式的全员共识,导致服务改革流于表面。

其次,区域市场的信任壁垒难以突破。胖东来的品牌信任度,是数十年在河南市场深耕细作的结果,其“绝不卖假货”“无理由退换货”的承诺,已深度植入当地消费者心智。这种信任积累具有强烈的地域属性,无法通过短期改革快速复制。而永辉作为全国性连锁品牌,在不同区域面临不同的竞争环境和消费习惯,既没有胖东来的地域品牌优势,也缺乏足够的舆论关注度,盲目照搬其溢价模式,自然难以获得消费者认可。正如部分网友所言,“小地方消费者更看重性价比,便宜的菜和贵的菜都是充饥,不会为所谓的服务溢价买单”。

再者,规模与灵活性的天然矛盾。胖东来作为区域品牌,决策链条短、调整灵活,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;而永辉作为拥有上千家门店的大型连锁企业,层级繁多、决策流程复杂,即便借鉴胖东来的模式,也难以快速落地执行。例如,胖东来可以根据当地消费者反馈,随时调整商品结构和服务细节,而永辉的全国性布局意味着任何改革都需要层层推进,不仅效率低下,还可能出现“水土不服”的情况。

此外,流量逻辑的本质差异。胖东来的爆火,并非始于产品和服务,而是其在资本压榨员工的行业背景下,逆势推出高薪福利政策,由此引发的舆论关注和社会共鸣。后续的各类“感人服务故事”“极致品控案例”,都是在流量基础上的二次放大,形成了“品牌自带流量”的良性循环。而永辉的“胖改”,本质上是“为了流量而模仿”,缺乏自身的核心记忆点——提到永辉,消费者想到的是“濒临破碎的超市”“无脑学习胖东来的企业”,而非其自身的品牌价值,这种被动的模仿自然难以形成持续的流量吸引力。

舆论争议:50万“私教课”到底值不值?

永辉“胖改”的失利,不仅让自身陷入困境,更让于东来推出的50万3小时“私教课”成为舆论焦点。

2025年10月,胖东来宣布将于每月拿出1-2天对外开放授课,其中个人交流环节收费高达50万3小时,当时不少媒体将其称为“宝贵的运营经验,物超所值”。但随着永辉亏损数据的曝光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:这份“天价课程”到底有没有实际价值?

支持方认为,于东来的“私教课”核心价值在于传递胖东来的经营哲学和企业文化,而非简单的模式复制。

对于真正理解其底层逻辑、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灵活运用的企业而言,这种经验指导具有极高的参考意义。永辉的亏损,可能并非因为“没学精髓”,而是自身执行不到位、适配性不足,不能因此否定课程的价值。

反对方则指出,在永辉这个“负面案例”面前,50万课程的性价比大幅降低。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,胖东来的模式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特殊性,即便花费巨资学习,也难以复制其成功;更何况,零售业的核心是适配自身定位和市场需求,而非盲目对标标杆。普通企业与其花费天价学习“神话模式”,不如深耕自身优势,优化产品和服务。

事实上,这场争议的核心,本质上是“经验借鉴”与“自我适配”的关系问题。在商业领域,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模式,任何优秀的经验都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规模、定位、区域特点、用户群体等因素进行本土化改造。

于东来的课程或许包含胖东来成功的核心逻辑,但能否转化为其他企业的经营成果,关键不在于课程本身,而在于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。

行业启示:连锁超市转型该走哪条路?

永辉“胖改”的困境,并非个例,而是中国连锁超市转型的缩影。在电商冲击、消费升级、竞争加剧的多重压力下,线下连锁超市如何突破增长瓶颈,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,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。永辉的案例,至少给行业带来了三点重要启示:

第一,转型需立足自身,避免盲目对标。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基因和市场定位,标杆企业的成功模式可以参考,但不能照搬。连锁超市在转型前,必须清晰认知自身的核心优势、用户群体需求、区域市场特点,找到适合自己的差异化路径。例如,沃尔玛凭借全球化供应链优势主打“性价比”,山姆依托会员制聚焦“中高端精选”,都是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的核心竞争力,而非盲目模仿其他品牌。

第二,成本与效率是转型的核心底线。无论是提升品质还是优化服务,都必须建立在可控的成本和高效的运营基础上。永辉“胖改”的失败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忽略了成本与效率的平衡——过度投入导致成本高企,而溢价又无法被市场接受,最终陷入亏损困境。连锁超市在转型过程中,应通过数字化升级、供应链优化、精细化管理等方式,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,控制成本、提高效率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
第三,品牌信任度建设是长期工程。胖东来的溢价能力,根源在于长期积累的品牌信任;而永辉的溢价不被接受,核心是缺乏足够的品牌粘性。对于连锁超市而言,品牌信任度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通过持续的品控管理、诚信经营、优质服务,逐步赢得消费者认可。在转型过程中,不能只关注表面的模式调整,而忽略了品牌价值的长期积累。

展望未来,中国连锁超市的转型之路,注定不会一帆风顺。但永辉“胖改”的案例并非“失败的教材”,而是行业转型的“试金石”——它提醒所有企业,转型没有捷径可走,唯有立足自身、尊重市场、敬畏规律,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突围。至于于东来的50万“私教课”,其价值或许不在于教会企业“如何成为下一个胖东来”,而在于引导企业思考“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”。

永辉的“阵痛”还在继续,其能否在后续的改革中实现扭亏为盈,尚不可知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中国零售业的转型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停滞,更多企业将在探索中不断成长,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之道。

(责任编辑:zx0600)

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。 本站所有资源全部收集于互联网,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,如有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等,请给我们留言。
      联系我们   SiteMap